close

本人無意間修到音樂教育概論這門課,發現還蠻有意思的,故把報告整理成幾篇文章,供有興趣的各位看看,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縱觀音樂教育發展歷史,便可知曉當今音樂教育的普及得來不易。談及音樂教育,可回溯到希臘羅馬時期,當時的古希臘出現了一個叫荷馬的人,荷馬在歷史的存在至今還尚未有個定論,有學者認為荷馬是個不存在的人,原因為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可靠的證據顯示歷史上有荷馬這個人的存在,而他“流傳”下來的兩部作品,人們統稱《荷馬史詩》,有學者認為,這兩部作品是幾個世紀流傳下來的史詩結晶。

   在《荷馬史詩》裡有一篇文章叫《伊利亞特》,當中有提到一個叫Achilles的男孩,小時候便被父親託付給朋友Phoenix教導,他的學習方式便是跟著老師到許多不同的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老師教導他如何待人處事、處理生活上的大小事等各種知識。對於這樣的教育,我覺得不管是在現代或是在當時還是一種非常不錯的方式,如果老師常年在教一位學生,那么他就能針對這位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天分來使用對應的方式進行教育,恰好符合我們中華先賢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書中常常提到一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人增加知識而已,它還承載著前人所累積的經驗,但最終知識還是要搬回到實際生活上來使用的,如果只是學了知識不去實踐,猶如紙上談兵,永遠也無法發揮出知識的力量。舉例來說,如果想要修一部車子,有兩位修車匠在你面前,一位是有十年年修車經驗的人,另一位是十年苦讀有豐富學識但完全沒有實作經驗的人,你覺得哪位比較有機會修好那部車?當然是有修車經驗的人!這也是現代普遍的一種教育通病。

   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大多數人認為音樂只不過是一種旁門分支,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因而不值得投入時間在音樂上,這點感覺在當時非常可惜,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樂器種類非常的少,而且並不普及,即使一個人對樂器有著極高天賦,但苦於沒什麼接觸樂器的機會而無法學習樂器,更無法從中感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和價值,使得音樂離當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學校這種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兩個地區,分別為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這使得音樂教育有了一個固定且開放的管道讓有志之士學習,也打開了一扇門,讓原本在音樂大門外徘徊的學子得以進入音樂的殿堂,也無形中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展。在中國古代,自孔子廣收門徒開創了私塾教育的教學形式後,中國便一直以來都有私塾的存在,開放給各階層人士受教育,而對於當時這種教育風氣,對於音樂教育的發展是有利的。另外,從中國古代的六藝中:禮、樂、射、御、書、數,音樂便佔有一席之地,便可看出音樂在中國早期便已有一定的地位,縱觀所述,可以認為人類文明早期歷史中中國的音樂教育發展是相較其他文明來得樂觀的。

   在西方文明對於音樂有一個較深的見解的時期是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當時他認為音樂是一個能夠培養個人內在的事物,聽音樂有益於身心,並且人們應注重音樂的內涵,這時人們對於音樂的認知與理解,終於又跨出了一步。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認為人們不應把時間花在培養樂器的演奏技巧上,認為這對於個人成長而言是沒有意義的。與此同時,音樂開始走向理論化,漸漸成為一門專業的學科,對於這種情況有好與壞兩面性,好便是開始有學者研究音樂理論,為將來音樂發展成一個完整學科提供養分,并有完整的理論作為學術的壁壘,為以後的音樂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音樂漸漸失去實用性,這又會限制著它的發展,在大眾間難以得到傳播,必定會造成音樂成為小眾的一門學科。

   音樂教育開始有突破性的發展時期便是在文藝復興時代,政教合一逐漸瓦解,宗教的發展大受打擊,由於受到中古時期的影響,音樂的教育逃不開宗教的影子,但仍有一些大學會保留著音樂教育,而在基督教會的學校中也還保持著歌唱與樂理的教學,這局面對音樂而言是比較幸運的,這應是音樂在當時經過了幾世紀的發展,早已形成一個發展成熟的學科,有一套完整的理論,所以就算當時的情況對於音樂教育再不有利,音樂還是能傳承下去,到後來還發展成了巴洛克音樂這樣一個音樂的大時代。

 

 

P.S.本人學識有限,如有不正確的地方,請不要客氣多(直)多(接)指(開)教(噴),多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皓H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