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人為馬來西亞人,對於台灣的基礎教育體系不太了解,所有對於基礎教育的描述都是針對馬來西亞的教育,擔心各位出現疑惑,故在這裡統一解答。

 

        20世紀前期,音樂老師被要求擁有更多的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包括設計課程、對學生進行評估、有組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等,這無形中代表的是音樂教育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也幫助推動了音樂教育界的發展。但人們過於嚴苛的要求也讓當時音樂教師收到極大的挑戰與壓力,這情況對於音樂教育的發展是非常不錯的。但是,讓有受過完整音樂教育的老師全權負責音樂的教導,包括小學的教導我認為是不恰當的。第一,師資的來源是一個問題,就算有接受過完整音樂教育的老師,以當時情況來看人數也不多,也難以分配到全部學校的全部學生,僧多粥少。第二,實際上一般小學生對於學習音樂的需求處於初步階段,如果能提供一些相對完整的培訓給有意願的在職老師,理論上應該能勝任教導小學生的工作。

 

 然而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現今如果要追求更好的音樂教育,還需要到專門的機構學習,因此一般上學音樂,不管是聲樂、樂器還是樂理都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錢成本,畢業後也不一定有意從事音樂相關的工作。因此現階段便需要其他老師來代替上課。音樂教育要成為基礎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音樂教育想像國文科、數學科那樣成為大眾化的教育,就必須要逐漸的增加學校音樂教育的質量、師資以及逐漸提升課程的難度,使學生受學校音樂教育的年份增加。可是真的有必要嗎?如果是那樣的話為什麼政府不干脆拓寬校園範圍,把如今的藝術學院與一般只有理科文商的學校結合起來?

 

 Music Education這個詞,所涵蓋的範圍比Music Training還廣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一個人想要在音樂領域裡邁步至下一個更高的境界,他就必須要受到Music Education而不是Music Training的教育。想要更好的表現出出一首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除了必須要有足夠的音樂素養、音樂知識,同時應該還要擁有關於人文方面的涵養,例如多閱讀提升自身視野與品位,因為演奏中表現的除了旋律以外,還能從中感覺出演奏者的心境、情緒,以及演奏者對於音樂作品的詮釋,音樂的感染力也由此而來。

 

 關於學生代表學校去進行音樂表演,這其實是非常好的。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關於音樂演奏方面的能力與增加舞台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學校的聲譽。雖然這其中有學校利用學生作為提升校譽的工具的嫌疑,可是如果訓練的強度與學生的意願拿捏好的話,將會對雙方有非常多的益處。比如學生畢業後能除了學習到音樂相關的知識外,還會擁有舞台演出經驗,還可能得到校際或校外相關比賽的獎項。這對於想往音樂方面發展的學生是有益的,學校對於學生而言是能鍛煉和展現才能的一個舞台。

 

 後來音樂院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學習音樂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學習音樂更為方便的管道。當未來音樂課被完整的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時,音樂院還是是有必要存在的,原因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音樂學習的大環境,是一個學習音樂的學子最舒適的溫床。可是在學習的費用方面有待改進,通常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會很難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與訓練,這無形中提高了學習音樂的門檻,可是互聯網的出現正慢慢打破音樂教育的圍牆,以現在的形式來看,音樂的學習能融入世界每個地區每個家庭的那天不會太遙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皓H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