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開始后,人類的思想得到解放,不再局限於教會的一家之言,使得許多新事物新思想陸續出現在大衆面前。教會的勢力逐漸沒落,聖樂的研究與重要性也逐漸減少。18世紀末音樂院開始介入人文方面的教學,而城市的迅速發展,出現了新的議會領導,塑造了新的音樂發展環境。

 

        巴黎音樂院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由政府包辦的音樂院,這種政府自辦的國立音樂院的做法開始流傳到世界各國。巴黎音樂院在創辦初期便在當時成爲世界最高標準的音樂院,我認爲是應爲在政府的幫助下,巴黎音樂院能獲得許多教學上資源,像是優秀的教師、設備、教學空間與環境等。雖然在資源缺乏的情形下學校仍然有機會教導出優秀的音樂家,但音樂院的教學品質標準是多方面多元性的,教師的個人能力與教學方法佔很大的比重,可是師資再好若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設備,也多少會影響到教學的品質,畢竟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而另一方面,若校園環境有個良好的建設也可以間接讓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個推動力,往培養或成爲更優秀的音樂家的目標前進。

 

        另外,鋼琴與作曲的課程遲遲沒有在音樂院出現,我舉得是因爲在早期的教會時期,聖樂不太會用到鋼琴,而且交響曲也不太會會出現鋼琴,除非是鋼琴協奏曲。另外,古鋼琴在最初誕生時結構上與現代鋼琴有些差異,表現張力沒有其他的樂器好,直到後來慢慢鋼琴製造技術慢慢改進,以及莫扎特、貝多芬等作曲家的出現,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鋼琴曲,并且拓展了以往的作曲方式,才使得作曲與鋼琴漸漸成爲音樂院重要的課程。

 

        门德尔松在1842年协助舒曼成立莱比锡音乐学院(Leipzig Conservatory),门德尔松为首任校长,他希望能培養出優秀作曲家與超技的演奏家,并讓入學年齡開放成14-17歲,這與從前的音樂院入學年齡有很大差距。當一個學生從小開始接受音樂方面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在心智成熟以後更容易能在音樂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創新,而且學院也能讓學生比一般的音樂家更早得到有效且系統性的教育與訓練,對于培養傑出作曲家與演奏家是有利的。

 

        1934年,出現了一個叫“社會現實主義”的主張,認爲藝術作品應該要能反映出社會的現實面。我認爲音樂及藝術的表達不應只局限於表現美好的事物,反映出社會現實面的表達沒有什麽不對,藝術應該要有更加多元的表達方式與表達内容。應爲藝術源於人類的感受與想法,它也是一個人類釋放發泄情緒的管道,這并不會使得藝術變得不健康,反而應該以健康與正確的角度來對待藝術。像是如今有許多的悲歌如柴可夫斯基的《舟歌》、貝多芬的《悲愴》,悲劇如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抑或像是《呐喊》的畫作,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及欣賞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皓H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