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TED上的影片How playing an instrument benefits your brain - Anita Collins 裏,説明了演奏音樂對大腦有什麽益處,有研究顯示聼音樂能讓大腦各處產生反應,進而促進腦神經的連接。但對於音樂家來說,在演奏音樂的時候其大腦被激活的區域比衹聼音樂的人還要廣泛許多。這説明了演奏音樂除了能加强大腦各區域的連接外,還有利於大腦的開發,演奏音樂等於在對大腦進行一系列的强化訓練。雖然在古時候已經有觀點認爲音樂對與人的身心發展有許多好處,可是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些觀點,如今我們能明確音樂的另一層價值以及意義了,我們有一個强有力的證據顯示音樂還涉及了人類大腦的開發,而不再衹是陶冶性情的一種普通的休閑活動罷了。雖然尚未有其他發現是否有音樂領域以外的活動有類似的效果,可是演奏樂器本身是能幫助人們開發大腦是我們能確定的。這研究與我們有什麽關聯呢?我們除了有一個開始學習樂器的理由外,未來的兒童也能藉由樂器演奏的學習來鍛煉思維能力,這樣是否能間接提高普通民衆的思維水平呢?如果全人類的智力水平能逐步提高,我們的文明發展是不是能更加迅速變得更加强大呢?無論如何,器樂演奏的學習能為人們帶來許多的益處這點是不用質疑的。

 

       演奏一件樂器,能幾乎同時把大腦所有區域都喚醒,尤其是視覺,聽覺和運動皮層。與其它運動相比,規律的,結構性的演奏練習加强了大腦機能,讓我們能將這些優勢運用到其他活動中。欣賞音樂和演奏音樂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後者需要較好的動作技能,需要同時運用到大腦左右半球,它同時結合了語言和數學精度,這些多由大腦左半球參與,而新奇有創意的内容則由右腦參與。鑒於這些原因,演奏音樂對於提高腦胼胝體其容量及活躍度,胼胝體是鏈接兩個大腦半球的橋梁,能使信息在大腦内通過多樣的路徑更快的傳輸,這可能使音樂家在學術和社交環境中更有效和獨具創意的解決問題。由於創造音樂也涵蓋製作和理解其中的情感化的内容和信息,所以音樂家們通常具有高級別的執行能力一類相互關聯的任務,涵蓋了計劃、策略、注意細節,以及需要針對認知和情感進行同步分析,這種能力也影響著記憶系統的工作。并且,事實上音樂家展現了更佳高超的記憶能力,他們具備更快更有效的創造、儲存、恢復記憶功能。研究發現音樂家們能運用他們高度連接的大腦來給每段記憶賦予標簽,就像一個強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一樣。

 

Education(教育)這個詞在傳統上我們會把它和 training(訓練)和 indoctrination(教化、灌輸、洗腦)區分開來。教育與訓練的不同之處在於,訓練是機械性地循環某個動作,直到非常熟悉,這應是任何人,甚至連機器人都能辦到的。而教育,是包含批判性思考、個人的價值觀和創造性等人性化的面向的,教育要做到的應是讓人瞭解到一個知識的來龍去脈,能將知識内化為自己所用的,并且日後能有創造性的運用這些知識。比如在學一首新的曲子時,學生或許會遇到一些瓶頸,在經過教師的指導下,他/她學會了某些有用的技巧,并且能將這種技巧運用到未來的學習當中,甚至能在這技巧上延伸出一些變化,本人認爲這就是學習,這就是教育。

 

但我們不能說練習所包含的價值比教育差,在去年2016年有一本書《刻意練習》,講述了如何練習才能更有效率達到目的,裏面説明了想精通任何一件事情都離不開練習,包括學習一件樂器。就如課文所説,練習一首曲子所延伸出來的一系列技巧和演奏原則是非常複雜的,我們不能單純的說練習一首曲子衹要重復性的按照特定的指法練習而已,想要演奏好一首曲目,我們還必須聆聽自己的演奏,從中找出不足的地方再改進,這又涉及了一系列聆聽、分析、反思的活動。實際上我們在用詞方面對於“學”一首曲子和“練習”一首曲子并沒有嚴格的區別開來,本人認爲目前爲止也不用特意地去區分這兩者的區別。

 

古時候柏拉圖曾想過一個問題,即比較兩點關於器樂演奏什麽才是比較好的觀點,第一種演出者演出的時候展現出精良的技巧,但是卻沒有一個很穩固的對於音樂的知識。另一個演出者對音樂的好壞有豐富的知識,但演出上卻沒有很好的技巧,演出不是那麽順暢。到底哪個才是好的?這是一個關於該專注在音樂的演奏或是音樂的内涵的問題。依本人個人觀點,兩者都同樣重要,何況現在世上精通兩者的人不在少數,一個好的演奏者,不僅需具備扎實的器樂演奏基礎,還要有良好的音樂涵養,這樣才能更好的表達一首曲子,也許每個人對同一首曲子的詮釋不一樣,但也沒有對與錯、好與壞的區別,因爲同一首曲子給每人的感覺本就不一樣。這也就涉及到了音樂欣賞的課程的探討。音樂欣賞課程的存在事實上本人覺得是必要的,因爲它給了人們一個可以參考的體系,對,就衹是參考,我們不可能、也不能完全按照課程所提出的一切標準當成世界唯一的標準,這樣就會忽略掉個人的觀點,音樂欣賞課程就變成一種灌輸知識的課程了,它變成洗腦而不是教育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品味,無高低貴賤之分。音樂欣賞課程可以被當成教育,也可以被當成教義。

 

對於音樂教育,社會上出現了多種看法,其中一種是認爲音樂或文學這兩個領域的事情,有可能是在長大后不會去接觸的,如巴赫的音樂,除了愛好者和老師們他們就需要去接觸這些音樂。對於這種看法,本人的想法與音樂在讓人成爲Paideia所扮演的角色中,第四種説法類似:在我們人類的文明,音樂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用音樂來表達自己,我們聼別人的音樂來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難道這理由不足以讓我們確立音樂教育的地位嗎?有一段文字我非常贊同:Some things must be worth doing for their own sake, and that excellence is than the proper justification for learning to do them。就如先賢梁啓超所説:對待學問,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有時毫無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反而會收穫更多,也不會讓人太計較得失,學一件樂器,交許多朋友,可以沒有很强的目的性,單純的付出,不求回報,就喜歡,高興,僅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皓H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